
膏藥古稱為薄帖,是祖國醫(yī)學外用藥物中的一種特有劑型。南北朝時代的《肘后備急方》中就有膏藥制法的記載,后世廣泛地應用于內、外科的治療上,骨傷科臨床應用更為普遍。
膏與藥應分為二,古人稱“熬者曰膏,撮者為藥”!独礤壩摹分姓f:“有但用膏而不必藥者,有竟用藥而不必膏者,有膏與藥兼用者”,“合之而兩全”,“離之而各妙”,F(xiàn)習慣上統(tǒng)稱為膏藥。
1、膏藥的配制 是將藥物碾成細末配以香油、黃丹或蜂蠟等基質煉制而成。
(1)熬膏藥肉:將藥物浸于植物油中,主要用香油(芝麻油),加熱熬煉后,再加入鉛丹(又稱黃丹或東丹),其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,也有用主要成分為一氧化鉛的密陀僧制膏的。經(jīng)過“下丹收膏”,制成的一種富有粘性,烊化后固定于傷處的成藥,稱為膏或膏藥肉,膏藥要求老嫩合度,達到“貼之即粘,揭之易落”的標準。膏藥肉熬成后浸入水中數(shù)天,再藏于地窖陰暗處以“去火毒”,可減少對皮膚的刺激,防止誘發(fā)接觸性皮炎
(2)攤膏藥:將已熬好經(jīng)“去火毒”的膏藥肉置于小鍋中用文火加熱烊化,然后將膏藥攤在皮紙或布上備用,攤時應注意四面留邊。
。3)摻藥法:膏藥內藥料摻合方法有三種:第一是熬膏藥時將藥料浸在油中,使有效成分溶于油中;第二是將小部分具有揮發(fā)性又不耐高溫的藥物如乳香、沒藥、樟腦、冰片、丁香、肉桂等先研成細末,在攤膏藥時將膏藥肉在小鍋中烊化后加入,攪拌均勻,使之融合于膏藥中;第三是將貴重的芳香開竅藥物,或特殊需要增加的藥物,臨貼時加在膏藥上
2、膏藥的種類 膏藥按功用可分為:
。1)治損傷與寒濕類:適用于損傷者的有堅骨壯筋膏;適用于風濕者的有狗皮膏、傷濕寶珍膏等;適用于損傷與風濕兼證者有萬靈膏、損傷風濕膏等;適用于陳傷氣血凝滯、筋膜粘連者的有化堅膏。
。2)提腐拔毒生肌類:適用于創(chuàng)面而有創(chuàng)面潰瘍者的有太乙膏、陀僧膏,一般常在創(chuàng)面另加藥粉如九一丹、生肌散等
3、膏藥臨床使用注意事項
。1)膏藥有較多的藥物組成,適用多種疾患。一般較多應用于傷筋、骨折的后期,若新傷初期有明顯腫脹者,不宜使用。
。2)對含有丹類藥物的膏藥,由于含四氧化三鉛或一氧化鉛,X線不能穿透,所以作X線檢查時應取下。 |